愛美是人之天性,而“變美”則是一個偌大的市場。據媒體報道,“醫美”這個詞已經成為低齡群體中的交流關鍵詞。隨著行業的不斷壯大、技術手段的不斷革新,為“變美”買單的人群逐漸年輕化,不少醫美機構從年輕人身上嗅到了新商機。一些醫美機構在打廣告時常以“容貌焦慮”為賣點,將觸手伸向更年輕的群體,有些甚至提出“18歲后就要抗衰”的噱頭口號,著實讓人大跌眼鏡。
圖源:視覺中國
經濟社會的發展給予個體更大的寬容度,也讓更多群體接觸到了醫美領域。提升顏值本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,但如果通過制造焦慮和炮制概念來進行營銷,就可能觸碰到道德和法律的底線。譬如,個別機構使用“初老”概念誘導處在豆蔻年華的年輕人進行醫美,就涉嫌虛假宣傳,偏離了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》及《醫療美容廣告執法指南》內含的價值導向,需要及時予以糾正。
浮夸、虛假的醫美廣告宣傳,盯上了年輕人這個群體潛在的消費能力。有些醫美機構工作人員就表示,接觸醫美沒有明確的年齡限制,想做隨時都可以。事實上,早有權威法律條款規定,未經監護人同意,不得為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人實施醫療美容項目,未成年人就在此范圍之中。那些口口聲聲稱“年齡不是問題”的從業者,恐怕是念錯了生意經。
一個行業要持續良性的發展,必然要遵守法律與規則,尤其是在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的領域,就更需要對商業手段進行更嚴密謹慎的自我把關。一些醫美機構對低齡化群體天花亂墜的話術,不僅背離科學的準則,更可能影響青少年對于“美”的客觀定義。皮膚緊致是一種美,但健康形體、博學氣質、陽光自信是更值得被關注的美。美的定義千千萬萬,對它的審視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當下的社會風氣。大量醫美營銷煽動焦慮后,可能導致年輕族群產生“以貌取人”的價值觀念,這顯然不是我們想要的。
年輕群體熱衷于醫美這一現象,還需要辯證去看。畢竟,誰把握了未來的消費趨勢,誰就能掌握市場的主動權。然而,“變美”需更加理性,不能嗅到了商機就一擁而上,在市場上掀起烏煙瘴氣的亂象。醫美機構除了要持有合法醫療執業許可證之外,還要把營銷控制在合情合理的范疇之內,不能“張口就來”地造新詞、搞話術、玩概念,讓年輕族群不明就里。畢竟,再小的醫美都帶著“醫”字,都存在不確定性。構建理性有序的市場環境,是對“愛美者”最好的保護。(姜先杰)